什麼是植入式微型晶片 WHAT IS ICL

什麼是植入式微型晶片

植入式微型晶片(通常稱為視網膜義眼、視覺植入晶片或視覺假體)是一種視覺輔助醫療裝置,透過將電子晶片植入眼球或視覺皮層,模擬或重建視覺訊號,協助視網膜或視神經受損的患者恢復部分視力功能

目前主要用於對抗因視網膜退化或黃斑部病變(如視網膜色素變性、老年黃斑部退化症 等)導致的中央視力喪失者

對許多度數超過800度的高度近視患者來說,因為角膜厚度、淚水或角膜狀況等問題,不一定能接受雷射近視手術,所以植入式微型晶片手術,對這類患者則是一大福音。 植入式微型晶片治療近視的方法為將一片小小的隱形眼鏡直接置入您的角膜後方,透過矯正的技術將影像準確的投射到視網膜,這種技術將永遠使您擁有清晰的視力。

核心技術與運作方式

  • 亞視網膜型植入晶片(Subretinal prosthesis)
    例如 Stanford 的 PRIMA 系統,晶片植入於視網膜下方,配合紅外線頭戴鏡頭捕捉影像,再由晶片轉化為電訊號刺激視網膜神經,再傳至大腦形成影像

  • 視網膜表層裝置(Epiretinal prosthesis)
    例如 Argus II 系統,晶片置於視網膜表面,搭配眼鏡與攝影機產生電刺激,目前能辨識大致輪廓或幾何形狀

  • 腦皮層植入(Visual cortex prosthesis)
    如 Neuralink 旗下 Blindsight 裝置,直接植入大腦視覺皮層,跳過視網膜與視神經傳導

臨床實驗與療效成果

    • Stanford PRIMA:參與 AMD(老年黃斑部退化)患者臨床試驗,一年後平均視力從約 20/450 提升至約 20/160,部分患者使用放大功能可達 20/63

    • Argus II:針對夜盲症(視網膜色素變性)患者,具備辨識輪廓、識別物體、行走導航能力,約 23% 初步改善視力,約 60% 預測可行走找到門框等高對比物體

    • 其他研究技術:多個團隊正開發更高解析度與無線供能的新式晶片,如雷射驅動的奈米晶片,具有更小體積、高電極密度與簡化手術流程特性

適用對象與限制條件

    • 適用人群:

      • 視網膜感光細胞嚴重受損但視神經仍保持功能的失明者;

      • 患有視網膜色素變性、AMD 等中央視力退化的患者;

      • 傳統矯正手術(如 LASIK、ICL)無效者

      限制與挑戰:

      • 解析度低:目前晶片解析度僅能生成模糊的圖形或點列,尚無法恢復正常視力;

      • 手術風險與技術限制:手術複雜、潛在感染、晶片移位或反應等風險;

      • 高昂成本與技術仍在發展階段

      • 適用門檻高:需要完整臨床審查與設備支持。

高度近視占全國近視人口的3到4成

忽視近視危機的人相當多,東亞的近視率,遠高於歐美和非洲,其中東亞地區,又以台灣最嚴重,而且超過500度,高度近視比例的人口,占近視比例35%,台灣可以說是近視人口比例全球第一,根據統計每10人就有9人近視,更值得注意的是,高度近視的人口,占全國近視人口的3到4成!

高度近視是什麼?

      • 根據 世界衛生組織(WHO),高度近視指的是 近視度數超過 −5.00D 或 −6.00D(約 500~600 度),或眼軸長度超過約 26 mm,部分研究以大於 26.5 mm 作為標準

      • 高度近視常伴隨眼球伸長,導致視網膜與脈絡膜變薄,需特別警惕潛在病變風險

流行趨勢(以台灣為例)

        • 台灣青少年近視盛行率極高:據估計,高度近視比例達 約 20–30%

        • 台灣大學生中,高度近視率約 23.5%,而總體近視率則高達 約 91%

        • 台灣已成為全球近視重災區之一,青壯年族群中幾乎 8‑9 成有不同程度近視,高度近視患者比例顯著上升

成因:為何會高度近視?

        • 遺傳因素

          • 家族中有高度近視者,罹病風險顯著提升,與多個遺傳基因相關(如 MYP1、MYP2 等)

          環境與生活習慣

          • 長時間近距離閱讀、使用電子產品、缺乏戶外活動,均被視為主要促進因子。

          • 台灣推動的「天天 120 分鐘戶外時間」政策,已在部分區域顯著減緩學童近視惡化速度

高度近視可能引發的併發症

  • 視網膜裂孔或視網膜剝離:眼球過長使視網膜結構拉薄,破裂風險顯著增加,發生率為輕度近視患者的約 5‑6 倍

  • 青光眼(尤其開角型青光眼):眼壓異常的風險較一般人高,視神經可能受損

  • 黃斑部病變(Myopic Macular Degeneration, MMD):導致中央視力嚴重惡化,是高度近視造成失明的重要原因之一

  • 白內障與玻璃體退化:高度近視者早期白內障發生率較高,玻璃體變化則可能進一步影響視網膜健康

速覽重點整理

項目說明
定義標準度數 ≥ −6.00D(約 600 度)或眼軸長 ≥ 26–26.5 mm
流行情形(台灣)成年族群近視率 ~90%,高度近視比例約 20–30%
主要成因遺傳背景、過度近眺、戶外活動不足
高風險併發症視網膜剝離、黃斑退化、青光眼、白內障
預防策略定期眼底追蹤、戶外時間足、避免長時間近距離閱讀